赵健:地铁艺术、功能优先 | 学习青岛地铁的“站场一体化设计”

icon 2021-05-23 13:06:26
icon 0

摘要:赵健:地铁艺术、功能优先 | 学习青岛地铁的“站场一体化设计”。


   青岛地铁的实践成果表明,站场的“内装与艺装一体化”是有效和必要的;以公共艺术作为地铁站场艺术的“基础”,是适宜的;当然,公共艺术并非等同于“供多数人观赏”的绘画和“置于公共场所”的雕塑;地铁站场的艺术,是经“嵌入”后呈现的特殊艺术品类;地铁站场的艺术,是经“变量”后弥漫开来的独特艺术气息;地铁站场的艺术,是主要经“在地化”路径,内装与艺装“一体化”的结果。

  一、地铁站场艺术的基础条件

  地铁站场的“基础空间”,体现为与轨侧平行的“人车缓冲”室内场域;地铁站场的“基础向次”,体现为空间的双向连续和多向重叠;地铁站场的“基础类型”,体现为空间的封闭性、相似性、串连性。

  ——以上诸类“基础”的核心,是高效达成“人、车、轨”共享与联动的标准化室内系统。

  设置于地铁站场空间的艺术品类及相关设施,必须积极地、逻辑地、合理地呼应并嵌入以上各基础条件。

  地铁站场的“基本功能”是承载人群;地铁站场的“首要功效”是处理人流;站场内人流的主要场景,表现为“自组织暂立”和“高频效移动”;对人流的调控,主要基于“进出站、进出闸、进出车”等节点的“批处理”效率;疏导人流的质量体现为“明晰、有序与快捷”。

  ——以上诸多“功能”的核心,是高效处理海量的流动人群。

  因此,地铁站场的艺术品类,必须巧妙呼应并有机融入“处理流动海量人群”的相关节点之中。

  梳理并确认以上内容的目的在于:一旦“承载环境”由艺术场馆转换为地铁站场时,作为艺术品,其身份就不再是“主角”,而只能是“角色”;其存在的方式就不再是“展陈”,而必须是“嵌入”:

  ——地铁站场的立面不等于艺术展墙;

  ——地铁站场的空间不等于艺术画廊。

  二、地铁站场艺术与“功能优先”

  地铁站场的所有艺术品类,必须符合地铁的下述“运营场景”:线性的空间、行走的人群、移动的视线、认读的瞬间。

  所有的导识类信息,都必须依“行走的逻辑”和“节点的序列”以达成:连续导识、明晰导识、渐进导识、渐出导识、排它性导识、伴随性导识、主辅信息分解性导识……

  所有的指示类载体,其形、色、体、质,都必须达成:标准化、系统化、密接化、闭环化;都必须具备高辨识、高清晰、高解读、高简捷等品质。都需满足:视线暂时被阻隔后能轻松而顺势再续接:

  ——不因“人群屏障”而造成信息碎片的误读;

  ——不因参照物的暂时失却,而造成方向的焦虑;

  ——不因信息的失真或含混,造成信息的误读。

  三、艺术品类的“功能优先”,体现于作品“生成机理”的在地性:

  与艺术场馆中的“角色”截然相反;

  “地铁站场艺术作品”不再是视觉主体,而须是空间界面的组成因子。所以,其尺幅及边界主要不取决于内容而须由界面条件决定;其材质及语汇主要不取决于艺术创想和形象刻划,而须服从界面诸要素的构成逻辑和可能性,以及特定场域的综合需求。

  四、艺术品类的“功能优先”,体现于作品“题材及内容”的普适性:

  与艺术场馆中的“艺术性”不同——(作品)题材的强度,取决于能否满足站场空间“呈现参照系、形成方位感”所需的强度;取决于能否达成“受众认知和信息辩识”的最大公约数;取决于受众“感官体验”的适宜性和均好性;取决于“特定站场地域”的文化资源及演绎策略;取决于沿线所属各站场的(文化)题材分布和(艺术)内容联接。

  五、艺术品类的“功能优先”,体现于作品“载体及制作”的实操性:

  总体来说,地铁站场艺术品的“创作”,都应尽可能“以人文逻辑思考、以建筑逻辑促成”;地铁站场艺术品的“呈现”,都应尽可能地“场外制作、场内装配”;为此,这类艺术品的创作顺序,往往体现为“逆向构思、逆向推演、逆向深化、逆向成型”。例如:依据(现场)周边的主体材质,来选择艺术品的基础材质;依据周边的施工逻辑,来决定艺术品的安装工法;依据周边的尺度和模数,来确定艺术品的单体构件及总体构造;依据周边的界面条件和设备管线,来布局艺术品的形象焦点和形象边界;依据材料的加工特性及综合价值,来确定艺术品的基础形象和基础调性;依据既定材料的感观特性,来协调艺术形象的质感与肌理……依据上述推演的各环节总和,来确立艺术品的形象内容和文化主题……

  与此同时,从既定材料的加工及安装特性出发,尝试与材料逻辑相符的、具差异性的、有魅力的表现方式。

  六、艺术品类的“功能优先”,体现于作品“呈现及位置”的有机性:

  与艺术馆、画廊、印刷品等“呈现载体”不同,地铁站场内的艺术品与受众之联系,非“相向而行”只“擦肩而过”;非“深观赏”仅“浅扫视”;不是以视平线为轴的“全视域完形呈现”,而是透过头、肩、身等“人墙缝隙”,零碎、片断及下意识地作视知觉拼合……所以呈现的特点只能是:间断、间隙、零碎化、非连贯。

  为此,地铁站场艺术品“呈现的有机性”,重在对“视平线以上”立面的多用,重在对“连续立面”的活用,重在对“转折区域”界面的巧用,重在对“多体连续”的柱列的合用,还重在对“有距离、无遮挡”的天花全域的广泛借用……

  地铁站场内艺术品“位置的有机性”,重点是顺应“人与画”之间相对关系的“不平行性”——“行走的人”大概率会以“顾盼、摆头、视角余光”等非常规姿态“扫视(观看)”艺术品——由此形成地铁站场内艺术设施与人群之间以“多角度交织”为特征的“夾角斜视”。

  作为地铁站场的艺术品,其“位置的有机性”,在于创作前期对(上述)“观赏行为”的有效预判,以便在形象比选和构成逻辑上达成“有机”;在于对“无距观赏”场景的预判,从而做好有关“限定”的策略:例如在“伸手可及”的方位,侧重于平面性、安全性以及“无需维护”等类形象的设计;在“伸手难及”的方位,侧重于立体性、多节点、高起伏、多孔洞等形象的塑造;在“仅视线可及”的“较高或较远”方位,则可利用光效的调配和视距的错觉,侧重于幻化类效果的渲染……

  七、艺术品类的“功能优先”,体现于作品“质色及光效”的兼顾性:

  由于投射距离所限,地铁站场内几乎所有的“光效”,都明晰显露着(光迹)“角度与方向”的可追朔性。利用这一特性,加之人造光的可调可控,能有效达成“质色及光效”的兼顾性:

  ——例如借助于入射角的“可调可控”,能强化材质的“反光与吸光”节奏,能锐化或抹平肌理的闪烁或韵律程度;

  ——例如借助于明暗配置的“可调可控”,能“以光为笔”,在简单的基面上灵活表现“或凸显或须隐伏”的局部,使界面不再简单,令材质表情丰富;

  ——例如借助于光色的“可调、可控”,连同(前述的)入射角、明暗配置等共同作用,以“色光”的覆盖性、渗透性及兼顾性,细分并渲染空间的全域调性(色相和明度),变幻并统一空间的全域表情。

  八、艺术品类的“功能优先”,体现于作品“运维及衍展”的便利性:

  地铁站场内,艺术设施事实上的“无距离设置”和“无间隙触碰”,不仅涉及极端人流条件下艺术设施自身的稳定牢固,而且涉及超长营运期内维护与保全的方式及措施。必须确保高频次人潮涌动时的顺畅无阻,确保大面积人群瞬时堵滞时的安全无碍。

  为此,在艺术品的初创阶段,就须借助“构思创意”,为形象的强度“减量”——适当稀释“艺术内容”的深刻和复杂,适当凸显“艺术形式”的平和与舒适……总之,尽可能“简而美”;

  在艺术品的制作阶段,还须借助于“优化深化”,为技术的难度“减量”——适当减少技术环节,适当规避塑形难度;适当合并工艺工法,适当平衡装拆方式……总之,应高度兼顾“前期塑造、中期安装、后期运维”的综合便利性。

  单个的地铁站场尽管“封闭”,但以“线路”为纽带的“站场链群”,因“以公里为计量单位”而足够开敞足够宽广。这决定了艺术设施中包含的下述诸“要素”,既可能也有必要“沿线各站通用共用”,例如:符号要素、系列要素、嵌件要素、叠加要素等;同时,这些要素经转换后,既可能也有必要借助“通用共用”,成为活动物料、展演物料、宣传物料、通告物料、纪念品等,以达成地铁站场艺术品类的衍展性。

  ……

  青岛地铁站场的“内装与艺装一体化”实践还在继续,对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也有必要同时同频同行。

  赵健

  2021年5月22日

【新浪家居编者按】为了更多人看到,经作者同意、转载的文章。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