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三空间》走进昆明:设计与生活(10)
摘要:《第三空间》取自design的谐音,是针对设计师的栏目,作为新浪家居重点栏目,第三空间到今年推出第二季,2010年主要是针对设计师的空间进行一对一的采访,将空间与人进行结合。今年栏目进行升级,由一对一的采访变成多人沙龙,从设计师个人的空间转...
${显示图片5}
【夏楠楠】杨会长,您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如果把昆明看成一件作品的话,这个城市里面的每一个建筑,就是这个作品里面的一个细节,构建建筑的一砖一瓦,一件装饰品、一件家具也是这件作品的组成,您怎样看待产品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杨天祥】昆明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就昆明现在的建筑而言,无论是建筑外观、城市规划包括绿化,栽花的树种、植物的树种、植被,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装饰,配饰和配置配饰软装这一块,全部涵盖在装饰范围内,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特色的。没有特色就没有机遇。台北有101作为城市标志,武汉有黄鹤楼作为城市标志,深圳的标志性建筑物就多了,包括地王大厦等等,到北京有天安门,到苏州有拙政园,到徽州有粉墙黛瓦,到贵州有吊脚楼等等。但昆明究竟什么是城市形象?这个问现在真的不好说。似曾见过又似曾不相识,这就是昆明。我对中国的古代建筑有过一些研究,传统建筑到了现在为止为什么会走不下去,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了,传统建筑含蓄的美内敛的美不能得到现代人的青睐,要想把他推下去就很难了。所以我觉得传统建筑一定要变革,一定要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视觉,然后在一些元素上要保留我们传统建筑好的民族特色,然后不断地向前推进。比如一些文艺歌舞,比如说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就是把传统的来自民间的舞蹈元素和迈克杰克逊所代表的先进潮流时代的元素有机地整合表现出来。云南映像也好、云南鼓声也好,节奏上都是现代的节奏,但是它的基本元素又是云南的元素,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做设计一定要既有民族传统又有现代潮流。鲁迅当年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斗胆改一句,民族的、美的,才是世界的。
【夏楠楠】要加深人们对昆明的印象需要我们哪几方面的努力?
【杨天祥】这个题目不是在我们小小的设计师圈里头可以做得到的。我只能说在设计师里面提倡走民族文化创新道路。我到过很多国家,也了解过很多国家的建筑,我去过佛罗伦萨,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产生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代产生米开朗基罗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离开了那个土壤就产生不了达芬奇,也就产生不了米开朗基罗。在我们云南省、在我们昆明市这个土壤应该产生什么不好说,这要从历史的文化价值观的渊源去探讨,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敢说。只能说我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作为一个资深设计师,我从事设计51年,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当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一定要走民族文化创新道路,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否则的话我觉得真的是没有多大出路。
【夏楠楠】有很多材料商在推出一些新品之后会请到杨会长去观摩、去参观,对于这些材料商,您能给到一些建议吗?
【杨天祥】对待材料商我一向是有一种感恩心态,现在也是这样。对待L&D今天请我们来我也是一种感恩心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设计师离不了造型元素,我个人在很多场合都讲过一个问题,我们的设计师来参加材料商的新品发布,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态。因为材料商给我们提供了在进行艺术创作当中的一些元素和新的理念。我曾经在TOTO的一次产品高峰论坛上讲了一个观点,一定要把这些产品的设计师当成我们的老师,一定把这些瓷砖的设计师当做我们的老师,无论是设计哪一种风格瓷砖的设计师他,都是在穷尽他的智慧在给我们提供这些产品,就给我们的设计师们开拓一个新的空间。今天我们看到L&D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多,设计就是这样的不断推进的。设计师本身在运用产品的过程当中反馈给他们的东西,他们根据市场作为一个杠杆去研究和开拓更多的瓷砖的品种,这样互相促进循环往复以至于把产品和设计向前推进,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夏楠楠】我觉得杨会长的心态很好,我们接触到很多厂家去找一些设计师去参观,沟通的过程不是很好。
【杨天祥】对,从产业链来讲设计师是在上面,很多设计师的自我感觉不对。对我个人而言我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因为我感觉到我离不开材料,就像一个好的厨师他必须要经常去跑菜市场,他知道什么菜是最新鲜的,什么菜要吃哪一段,什么菜可以创造什么样的菜肴,从而不断地发明新菜,他离不开提供原料的菜农,他应该也会有感恩心态,我们也是一样。李老师今天谈的一个观点我非常同意的,就是对材料、质地、色泽、肌理这些元素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