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智能家居:思维控制世界抑或回归地球
摘要: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相信,智能家居在未来能不断完善。当技术层面并不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去思考的可能会是,如何去真正更好地运用智能家居。在我们期望改善生活的同时,与地球是生命共同体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利用我们的技术去考虑如何...
当科幻小说情节走入生活
(新浪家居 司徒竹君)“主人的汽车刚进入院门,感应器已经把信息传送到控制中心,而房间内的灯光、空调、音响都相应进入预定工作状态。只要在门口略微停顿,指纹监测仪、瞳孔识别器等设备已经把身份进行识别了,选择应该开门或者是给主人的手机上发送有陌生人来访的短信息。”这些最早期科幻小说的情节,被写入了智能家居的程式中。
在最早期,智能家居,或称智能住宅,在英文中常用SmartHome与智能家居的含义近似的还有家庭自动化、电子家庭、数字家园、家庭网络、网络家居、智能家庭/建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智能家居出现的初衷是为了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还将一批原来被动静止的家居变为“智慧”工具,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庭生活的安全性。
${显示图片4}
思维控制世界的欲望
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有那么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大概很适合形容现代智能家居的现状。
回想人类历史的进程,发现一个很有趣现象,许多的现代发明都源于人类的忙和懒,因为懒于步行,人类发明了汽车,因为懒得爬楼梯,人类又发明了电梯。因为时间宝贵,忙得没时间见面,于是发明了电话……诸如此类的理由推动着人类一直往他们所渴望的方向前进。智能家居似乎能更大限度地满足我们控制世界的渴望。无论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或者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显示图片5}
智能家居的弱智弊端
我们寻找智能家居的起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的美国,到了90年代,智能家居逐渐出现在中国国内市场。近几年在国外这些智能产品被当做普通的商品一样放在超市售卖。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家居,依然有不少让人费解的“弱智”行径。智能安全防范系统,希望智能报警功能为全家提供安全保障。当你全家外出旅游,智能报警器不知何故响了起来,而且一连几天都没消除警报,刺耳的声音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物业公司不得不将我提前召回。诸如此类的现象都让智能家居的印象大打折扣。盲目追求高科技的智能家居在很长一段时间遭世人诟病,企业对此了若指掌。然而,在房地产开发商撑起的“半边天”时代,大多数企业都将开发商的“口味”放在首要位置。各智能产品厂商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炒作概念或安装困难等问题也都存在。因此,随着主流品牌对智能产品的关注和研发,各企业只有生产出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它才必定会摆脱“叫好不叫座”的瓶颈,切切实实走进大众的家居生活。
${显示图片6}
智能家居的回归地球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我们看到了智能家居真正可能回归人性地出口――能源管理的智能化。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所谓能源管理可能仍然是笔糊涂账,虽然水电公司、煤气公司会按月寄来账单,但除了能源使用量和需要交多少钱之外,普通用户并不能从中看出什么名堂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到底对能源消耗有哪些具体的影响,譬如说晚上忘记关音响或者拔掉充好电的手机充电器会增加多少用电量,仅仅依靠电费单和回忆是很难进行详尽统计和分析的。
根据美国Greenbox公司创始人盖伊的研究发现,美国普通家庭所购买的电力中平均有20%都是被浪费掉了,而如果人们愿意针对浪费进行改变,所带来的整体效果,可能会让美国的人均电费减半。
智能仪表是这个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核心,较之普通的电表,它能够提供更多的电力使用情况细节。智能仪表通常指电表,但现在也逐步用于水和天然气的智能测量。智能仪表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自动抄表系统,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技术,包括实时或接近实时的传感器、通信技术、停电通知、电能质量检测等等,是组成智能电网的一部分。智能仪表的应用,为能源使用的市场调节提供了信息基础,由于电力使用的高峰通常出现在某些可预见的季节与时段,因此消费者如果能够调整使用习惯,便可以制约电价的上涨,避免电厂因兴建新电站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据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针对用电情况的一份调查指出,美国消费者只需将7%的耗电量转到非用电高峰期,每年就能省下230亿美元。现在,智能仪表在欧美、澳洲等一些国家已经得到大力推行与部署,有数据统计,目前大约有4000万台智能仪表在世界各地使用,再接下来几年里,预计还会再增加1亿台。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相信,智能家居在未来能不断完善。当技术层面并不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去思考的可能会是,如何去真正更好地运用智能家居。在我们期望改善生活的同时,与地球是生命共同体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利用我们的技术去考虑如何更好地与地球共存。走过渴望改造世界的时代,当我们发现我们生存环境需要我们我考虑更多的是共存的问题。低碳也好,环保也罢。我们了解我们可以无限量地去改变这个世界,成为我们所渴望的模样,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需要这个最原始的生态来保证我们生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