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期间,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购物,消费近60亿人民币,马桶盖成为热销品。国人疯狂抢购的马桶盖实际上是国产货。于是,有人调侃这是 “一场马桶盖的自由行”。
消费者发现,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的外包装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福建省厦门市是国内大型的智能卫浴生产基地,为许多国际品牌代工贴牌生产。厦门注塑工业协会会长戴泽阳介绍,厦门2014年出口的智能卫浴产品和配件产值达16亿美元,主要出口欧洲和日本市场,出口日本的占半数以上。
多数对智能马桶感兴趣的消费者认为,日本智能马桶市场比较成熟,质量监管更到位,购买更放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委员现身说法,前些天在西单买了个马桶盖儿,价钱跟日本差不多,没用几天就不好使了。
国内的一些厂商代表则分别从产品质量、普及度以及售后服务管理和客观因素等方面分析,国产品牌确实与国外的品牌存在差距,但并不意味着差距很大。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杜绝产品鱼龙混杂的情况。
从中国消费者专程坐飞机去日本买马桶盖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洋品牌比国产品牌好”的消费观念。但事实上未必如此,我们不管面对国产品牌还是洋品牌,消费者要保持内容从容淡定,不要盲目跟从。
公司生产的智能马桶盖远销俄罗斯、欧洲等地,但国内销量并不好。厦门产的智能马桶盖90%以上都出口了,在国内市场很难推广。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国产品牌不好,而是“国产品牌质量差”的思维定式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
中国消费者去日本买马桶盖很大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10年前,国产马桶盖制造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的确有欠缺,导致以前使用马桶盖的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有心理障碍。近十年来国产智能盖板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已足以与日本比肩甚至超越,但消费者信息还处于滞后状态,还是倾向于在日本买。
我很惭愧,我们的产品还卖得太少。目前还太少人用优秀的国产品牌产品,导致目前很多消费者还一直以为中国产品不如外国。马桶推广最重要的是体验,如今市场普遍缺少体验,这也是推广不开的一个原因。
当这些在日本遭国人抢购的马桶盖被发现很多是产自中国时,浙江杭州、温州及福建厦门等智能马桶盖产区一下成为媒体聚焦之地,卫浴行业协会、企业纷纷跳出来告诉消费者:国产马桶盖并不比日本差。其中,九牧卫浴邀请媒体现场参观智能马桶生产线,发起智能马桶试用活动;恒洁卫浴邀请吴晓波参观工厂,试图让吴晓波对国产马桶盖改观。与此同时,中国卫浴行业人士分析称,国产马桶盖对国内居住环境、水质等多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研发设计,更合适中国人居住环境。
前段时间已有媒体曝出消费者千里迢迢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其实产自中国杭州或厦门。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制造的水平并不差?部分人士认为,即使在中国制造,国外品牌的品质监控、产品标准等各方面也优于国产产品。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制造整体上与日本相比仍然有差距。
对于“出国买马桶盖”的话题,第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受更多选择;二是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与其求助于外,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业里,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中国国务院发展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认为,从此次“马桶盖”热点事件来看,中国制造业的能力并不差,从日本购买的马桶盖是在杭州生产,强化了中国制造的信心。首先产品要有过硬的质量,第二要有好的宣传和体验、营销,第三要让人们方便买到。如果做到这几点,未来就有相当大的市场。
大批中国游客去日本买马桶盖虽然是极端的例子,但像马桶盖这样低档次的制造尴尬在中国比比皆是。像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不愿做小创新,小微企业没能力做创新,他们只能把人家的产品拆开、仿造,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扭转。各级政府应该引导小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在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扶持。
中国马桶盖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是否已足以与日本媲美?新浪家居特别策划“中国制造看华南”栏目,走进九牧位于福建南安的工厂,对智能马桶生产线、实验室、展厅等进行参观和考察,探寻中国智能马桶盖制造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