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以及推动力,广东和福建两省的陶企大腕开始向周边转移,在转移的过程当中很多大大小小的陶企也随之诞生,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我国陶瓷砖的产区开始在中部地区占据主导位置,产能也由10年的70多个亿发展成更庞大的数据。国内外市场数据显示中国陶瓷砖产能过剩危机重重,从价格战之争到劳动力的哄抢再到优胜劣汰的残酷市场局面都给行业敲响了警钟。陶瓷行业亟待政府以及各方的管理,避免无序竞争以及资源浪费的局面产生。

陶瓷人聚焦:瓷砖产能是否过剩?

   中国陶瓷产能过剩一说只能是相对的,因为从陶瓷产业内部来看,产能的变化是由于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比如原先抛光砖占主角,但是由于节能减排的号召其已纳入淘汰的队伍,慢慢地其他釉面砖、仿古砖就会慢慢主导市场,自然会扩大产能。随着三四线城市的建材需求日渐抬头、随着现代家居消费要求的增加,都给这些庞大的产能带来强劲的释放基地,这也可以说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产能。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产能过剩,在行业内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这又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在近年每遇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企业谈及原因几乎都会谈到产能过剩。每年都在谈,每年都会有新的生产线在不断的增加。单就目前来看,四川整个陶瓷市场的需求确实不旺。 从2011年1月份到现在,夹江以及丹棱产区的整个产销情况来看,整体销售情况比较疲软,大多数企业都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四川陶瓷产业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持续。而另一方面,部分陶瓷企业基本上保持了产销平衡,少数企业仍然计划在今年新增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详细>>

首先当前建筑陶瓷产能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并不是绝对过剩。笔者所说的“相对”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产区产能的相对过剩。即如高安、法库等过去几年产能集中大规模增长的产区,因为销售半径的限制,加上出口不畅,导致库存积压严重。事实上,在高安、法库、河南等地产能过度膨胀的同时,这两年,山东淄博、临沂陶瓷产区也搞产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总产量减少至少三分之一以上。而清远清新、江门恩平以及广西等地产能的增长,也是以佛山南庄产能减少为条件的。当然,考虑到新上的生产线多采用长窑、宽体窑,所以,即便窑炉数量上是“削峰填谷”,但总产能的绝对增加也是毫无疑问的。详细>>

陶瓷砖产能过剩三大危机现形

在记者看来,所谓的“过剩”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品需要升级换代,产业需要调整变革,自然会产生新的品牌,自然有新的市场。市场的饱和与否要看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目标,对于大环境而言是饱和的市场可能对于企业而言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发展机会。我们在这场混乱的战争中要做的是看清楚各自品牌的目标市场以及根据全面的环境做好自己的产能规划以及各项决策,不跟风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

数据标题文字1
陶瓷各产区企业抢工“三板斧”
陶瓷各产区企业抢工“三板斧”

现象:自从佛山陶瓷开始生产那一刻起,就注定在全国将会展开一场陶瓷行业人才抢夺战。近两年,全国各地陶瓷产区四起,佛山陶瓷行业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生产一线员工,都成为各产区争夺的对象。新年“用工荒”来临,各产区之间的劳动力之争不断上演。

     产区盲目增加的必然后果是资源的重复建设,陶瓷行业劳动力资源本来就紧缺,但是在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和无限的产能增长的对比情况下,还是日益成为陶企的弊端。即使产区之间使出千般招数,加上老一代陶企工人的退休,新的陶企员工在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劳动力资源也成了各产区抢夺的对象。

陶瓷产区提前进入销售淡季
陶瓷产区提前进入销售淡季

现象:建陶产品占地面积大,若其产销失衡,资金、库存必然承受一定压力,不少品牌的库存量都在几百万元以上,有些品牌的库存量甚至达到了几千万元。偌大的陶瓷城里,几乎没有什么客人,显得比较冷清。

     近期在房地产以及物价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家居建材市场已进入淡季销售,而陶瓷产能却没跟随市场的这个趋势停滞产能,造成很多大小厂家积压库存,加上同质化产品的低下竞争力,无疑是雪上加霜的行为。原本就不大的市场,根本就没办法提供养料给众多哄抢的厂家,让销售更显得无力。

陶瓷卫浴产能过剩 销量下滑
陶瓷卫浴产能过剩 销量下滑

现象: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卫浴成为装修中必不可少的家居建材之一,然而我国陶瓷卫浴行业近年来发展过快,出现了产业增长速度超过人们购买能力的现象。

     庞大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人民的购买能力,如果不顾后果进行生产的话必将带来陶企行业新一轮的淘汰危机。销量下滑是产能过剩的必然后果,市场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如果不顺应这个规律做的话就将永远失去这个市场。同时,生产应该注重创新,不要一味地延续别人的老路。

建陶行业寻找未来的陶瓷产区
建陶行业寻找未来的陶瓷产区

现象:作为一个族群特性非常显著的行业,我国建陶行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大产区,并不断完善相关产业,由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三山一海夹两江"、"三东一西"等区域板块概念的提出,正是对这种族群特征的描述。

     陶企这种一窝蜂而上的现象在家居行业并非偶然现象,在利润的驱使下更多的厂家还是不顾产能的危机去扩大生产,他们看到的是一块块蛋糕,而没看到背后的千军万马都在争夺。目前我国的陶瓷产区主要落在中部地区,随着这股风潮的继续,如不加控制的话将会造成更混乱的场面。

湖北陶瓷价格偏低的幕后探索
湖北陶瓷价格偏低的幕后探索

现象:湖北陶瓷的附加值和总的价位都是偏低的,如从出口成交价格来分析,全国的均价是34元,5美元左右,而湖北的陶瓷只有27元,不到全国的平均价格。另外卫生陶瓷均价,目前是90元一件湖北省的是67块钱一件,也低于全国的均价。

     湖北陶瓷产区就是发展过快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在广东和福建陶瓷产区转移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湖北陶企规模小、自主品牌小、产品同质化生产严重,这些问题都压制着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所以只能靠价格方面来做文章。同时湖北的产区配套设施比较薄弱,由于采取的是复制生产的形式,过程当中会受外界压制较多。

淄博陶瓷产区库存严重
淄博陶瓷产区库存严重

现象:业内人士指出,淄博的陶瓷业虽然繁荣,但却缺乏真正前卫的思想来引导;企业虽然众多,但却缺乏真正行业内的明星企业,缺乏在全国有巨大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产量虽然可观,但却缺乏质量高标准的产品,质量优良的企业也只有屈指几家。

     在日渐庞大的产量和遍地开花的产区背后是一个个小规模企业、低质化产品的盛行,在这个无序、混乱的市场中,产品的库存堆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行业应有引导下的思想带领,加大政府及协会的监管力度,避免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小企业来说过重的库存会随时造成周转困难而倒闭。

微博热议